美国禁酒运动研究综述
美国禁酒运动研究综述
郭九林 马威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大连民族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辽宁 大连 邮编 116600
摘要:美国的禁酒运动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给美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同美国历史上的其他重要运动一样,禁酒运动研究也成为史学家们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就美国禁酒运动研究史进行一次梳理,以期为国内美国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禁酒运动;城市问题;禁酒立法
一、引言
美国禁酒最早可追溯到殖民地时期。到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社会进入转型期,工业文明取代了农业文明,现代都市文化兴起,与此同时,各类城市问题凸显。新的都市文化繁荣了酒馆文化,城市酒馆成为滋生社会问题的温床。以美国妇女为首的中产阶级呼吁取缔酒馆,禁酒成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上到社会精英,下到街区百姓,政客、企业家、酿酒商、酒馆老板、执法人员、酒馆招待、妓女、家庭主妇、职业女性、青年学生、技术和体力工人、酒类走私犯、酗酒成性者、社会工作者、记者等利益群体都参与其中。禁酒浪潮折射出了美国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美国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这场运动,揭示社会转型时期美国民众努力适应社会巨变的复杂心态,其学术价值不言自喻。
二、我国的美国禁酒运动研究
我国史学界关于美国禁酒运动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最早有关美国禁酒运动的报道出现在20世纪早期的《东方杂志》上,这些文章都属于新闻类作品。1陶培根的《美国历史上的禁酒运动》是早期对禁酒运动的根源、过程、特点、影响等进行了全面论述的综述性论文。相类似的文章还有高国的《近代美利坚民族饮酒风俗与禁酒运动》,王慧美的《小杯中的大风波――美国禁酒运动述论》。何军的《19世纪至20世纪美国禁酒运动失败原因探析》一文对禁酒运动失败的原因进行了专门的分析。他认为,禁酒的失败与当时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禁酒作法的不民主以及禁酒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等因素密不可分。他主要从禁酒运动本身去寻找失败的原因,对反禁酒组织及其作用、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没有给予关注。杜小惠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bootleg一词在禁酒运动时期的由来与演变。
从女权角度研究美国禁酒运动是国内禁酒运动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周辉容的《19世纪美国妇女禁酒运动及其影响—基督教妇女禁酒联合会个案研究》分析了禁酒运动与妇女的关系,文章论述了妇女的禁酒历程、基督教妇女禁酒联合会(WCTU)的历史、该组织的运行模式、策略及主要活动,美国反禁酒妇女组织对它的冲击,以及禁酒运动本身对美国妇女的影响,重点是19世纪WCTU的活动及其在妇女解放史上的作用。张聪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中产阶级妇女走向社会的动因和问题》一文中探讨了禁酒对妇女的影响。她认为,妇女们通过禁酒这样的群体活动,加强了她们之间联系,由此发现了外部世界的吸引力和社会上的不公正,进而转移注意力,开始介入现实生活。这种转向本身既有利于女性的社会化,也可借机更快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并显示女性的力量。她指出,通过禁酒活动,大量妇女加入了禁酒组织,她们逐步产生共识,开始关心社会问题、扩大眼界,她们开始将妇女的影响渗透到家庭以外的社区或地方政治生活,开始关注包括清洁用水、街道照明、垃圾清理、公共图书馆设置、女工、童工劳动保护法的制订等其他社会问题,妇女组织开始从地方走向全国,关注的目标由单一转向多元,并最终影响到了全国政治生活。禁酒使妇女摆脱了通过儿子间接地影响公共生活的模式,她们把抚养子女、进行道德说教的家庭责任扩大,使家庭最终融入了社会。牛荣荣的《略论十九世纪美国禁酒运动及妇女的参与和作用》主要论述了妇女在禁酒运动中的表现,考察了禁酒运动与妇女运动的互动关系,说明禁酒运动对妇女运动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其硕士论文《弗朗西斯·威勒德与美国妇女禁酒运动》结合19世纪指导美国两性关系的领域原则,以妇女禁酒运动中的领军人物—威勒德为研究对象,考察妇女在禁酒运动中的作用,探讨了妇女如何在领域原则的限制下挖掘、运用和发挥性别优势,争取自身权利。论文的学术价值在于文章是以人物个案研究的方式,结合时代的特色,从女性利用自身性别优势争取妇女权力的角度展开论述,引发人们对性别分工和性别角色的进一步思考。范亚东的《论美国禁酒运动中妇的历史作用》探讨了美国妇女在禁酒运动中的作用。首先,她认为妇女所倡导的禁酒运动是19世纪美国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他社会改革运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妇女是美国理想的塑造者,是禁酒运动的先驱。她们保护了家庭和妇女儿童,净化了政治空气,消灭社会中的罪恶,在维打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底层劳工与酒馆文化的关系也是国内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刘丽华的《运动文化与美国有组织劳工的反酒馆运动》一文将重点放在了有组织工会与酒馆文化上。文章指出,工业化时期,酒馆之所以成为男性工人的业余活动中心,首先是因为酒馆具有民主精神。在这里,工人们之间没有种族、肤色、民族以及宗教差异的界限,顾客一律平等。他们不受雇主支配,能够畅所欲言,表达意见,宣泄情感,并有一定的自决权。它为工人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它成为工人展现自己能力、特长和创造性的平台。其次酒馆是男性工人放松身心的“温暖港湾”。现代工厂制度要求工人崇尚守时,反对误工,重视纪律,严惩懒散,工作地点与娱乐场所空间分离。这与工作和娱乐混合不分的前工业社会工作习俗迥然不同。来自乡村的本土美国人以及移民工人,都习惯于前工业社会的工作习俗,他们怀念逝去的轻松工作环境,不适应现代工厂严格的管理制度,渴望体闲舒适的放松场所。大多数工人住房拥挤不堪、黑暗潮湿和脏乱不堪的廉价公寓。恶劣的居住环境与宽敞明亮、气氛轻松、随意友善的酒馆形成巨大反差,工人们在这里倍感亲切。不过,文章也指出,有组织劳工的“运动文化”与酒馆娱乐之间存在三个方面的冲突:1)酒馆中有一些消极、非智趣性的娱乐活动;2)酒馆娱乐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排他性的族裔特性;3)酒馆排斥女性,是一个主张两性别隔离的娱乐场所。2
从政党政治和立法层面研究美国禁酒运动的文章也很多。比较深入的研究当属两篇硕士论文,一篇是喻维莉的《美国历史上的反禁酒运动初探》,另一篇硕士论文是李慧撰写的《美国禁酒运动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喻维莉主要从反禁酒运动的兴起、发展、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反禁酒运动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她将反禁酒运动的兴起归功于三个方面:首先,州权主义者认为第十八条修正案,即禁酒修正案侵犯了州权。其次,自由主义者认为禁酒修正案及后来的禁酒执法侵犯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最后,执行禁酒不仅没有让酒在全国消失,反而带来了相关的社会问题,犯罪活动猖獗,腐败滋生蔓延,违法风气日盛。她认为,反禁酒运动成功主要归功于:1)宪法第十八条修正案强制改变国民生活习惯、干涉个人自由,必然以失败而告终;2)20年代美国经济普遍繁荣,美国进入消费社会,个人物质需求的欲望增加,同时,州权和自由主义势力都开始上升;3)1929年经济危机大爆发成为反禁酒运动取得胜利的推动力量;4)禁酒执法过于苛刻,它不仅没有实现全国禁酒的目标,反而使人们认为禁酒一无是处,禁酒因此越来越不得人心。她在另一篇文章《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自由主义与反禁酒运动》中对禁酒的失败做了补充。她认为,在经历了一战和战后初期社会冲突和种族纷争之后,主张国家干预的强势总统被主张自由放任的弱势总统所取代,美国人的进步主义热情消退,自由主义者在美国政坛占了上风,自由主义思潮再度回归,整个社会渴望回归“常态”,不愿沉浸在社会理想运动之中。美国人开始反思进步运动给社会带来的变化,考虑如何在保护社会与尊重个人权利之间找到平衡:个人自由是可以让渡的,但应当让渡到什么程度。反思中人们认识到,禁酒修正案及其执行是对个人权利的限制,已经超过了人们所能忍受的范围,禁酒修正案严重干涉了个人的日常生活,侵犯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这才是导致禁酒失败的重要因素。3李慧以美国禁酒运动与社会变迁为着眼点,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禁酒运动和美国文化、观念、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复杂联系,考察它们之间的因果互动关系。文章分别论述了:1)美国饮酒风俗的起源、早期节制饮酒思想的萌芽;2)美国历史进程中的各项运动,如新教福音运动、美国镀金时代、20世纪初期的工业化、城市化,对禁酒运动的影响;3)妇女在禁酒运动中的重要作用、禁酒领导人和禁酒组织的政治立场;4)禁酒运动从道德劝说走向法制诉求,从地方禁酒走向全国禁酒的历程,以及废除禁酒的原因。她强调禁酒运动的最初兴起与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改变有密切关联,指出它的产生并不是无源之水。作者将禁酒运动置于历史大背景下考察,又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弥补了一般学者在这方面论述的不足。其结论是,禁酒立法的出台与禁酒的失败都不是偶然的,它与美国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不可分割,禁酒历程体现出了美国人民追求理想主义的强烈愿望。正是这一独具特色的美国立国精神和民族特性导致禁酒运动最终走向衰落。问题是,仅仅三、四万字的论文却要涵盖如此大跨度的历史事件,很难说得透彻,文章的思路很清晰,不过内容不构翔实,有罗列之嫌,信息量不大。
简言之,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多以介绍为主,宏观论述居多,微观和实证研究较少,论文数量很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不多,至今没有专著。视角大多停留在禁酒与反禁酒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社会背景透视方面,研究的领域有待开拓。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国内学术研究过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所谓“学术”价值,误以为美国禁酒运动研究不能对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直接的现实指导。其次,由于国内美国史研究的总体水平相对滞后,多数学术成果对禁酒运动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此方面可借鉴的资料少而又少,而国外的资源又很难得到。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禁酒运动研究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主动地挖掘和积累资料,关注的人很少,研究成果很难有大的突破。
三、美国的禁酒运动研究
早在20世纪初,美国人关于禁酒运动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到上世纪90年代,有关禁酒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多,研究越来越细化,领域更加宽广,这与中国学者的沉默与单一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笔者粗略统计,至今美国出版了相关禁酒的专著不下100多部,期刊论文不胜枚举,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只能挑选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面广的成果进行简述。
美国早期的研究者似乎更加关注美国禁酒的动机,他们多数是从宗教的角度考察禁酒。以H.L. 门肯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禁酒是保守的清教徒试图将过时的农村观念强加给城市居民的做法。马克·萨利文等则认为,禁酒代表着进步主义倾向,是对过去错误思想的纠正,是中产阶级试图净化道德和政治环境的努力。4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历史学家才开始真正研究禁酒运动,他们多数人受到了进步主义观点的影响。欧内斯特H. 切灵顿所著的《美利坚合众国的禁酒演变》分别从地方、州和联邦探讨了对酒类的管制。《美国文明的兴起》的作者查尔斯·比尔德和玛丽·比尔德反对将《第18条宪法修正案》的出台说成是少数有暴力倾向的清教徒向国会施压,然后又迫使地方立法机构批准的说法。1931年弗雷德里克·路易斯·艾伦在其著作《仿佛就在昨天:20世纪20年代趣史》(后简称《趣史》)是一部详尽的社会史著作。弗雷德里克将上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细微的生活变化活灵活现地展示给读者,内容包罗万象。生活方面涉猎了新女性的流行服饰、生活时尚、汽车、电影、体育和娱乐业、郊区住房与文化、广告、媒体宣传、新闻杂志和报刊、卡彭集团与有组织犯罪;政治方面包括一战时期的红色恐怖、哈丁时期的各类丑闻,威尔逊民主与恢复“常态”的政治要求;经济方面有柯立芝执政时期的繁荣、纽约股市和经济大萧条,也有种族问题如三K党与种族暴力。弗雷德里克的《趣史》将禁酒置于20年代大的社会背景下来考察,从而使人清楚地意识到,社会的巨变将必然导致禁酒的失败。他还在文中批评了一战时期国会草率通过禁酒修正案的做法。《趣史》并没有直接论述禁酒问题,但它是一部了解禁酒运动由高潮走向低谷的最好的诠释。大萧条和禁酒结束后,进步主义史学观被广泛接受,部分学者开始认为禁酒是进步主义的社会改革运动。《难以置信的废酒历史:揭示宣传的威力》的作者富奇尔·多宾斯认为,废除禁酒是一小撮有钱人仅仅为了改善他们自己的财政状况而进行的,而他们成功的原因是采取了正确的策略,成功地使用了宣传和政治运动。理查德· 霍夫斯塔特则认为,禁酒运动是保守的农村清教徒为了维持逐渐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模式而作出的反应性尝试。由于当时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是大势所趋,这必然要改变传统文化模式,因此禁酒是农村人口反对工业城市移民的努力,是逆历史潮流的举动,因此反对禁酒是历史的必然,废除禁酒修正案在情理之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毒品和酒精在青年人当中泛滥,给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其次是人们对妇女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认识有了提高,更多的学者将目光再次聚焦到禁酒运动上,禁酒的话题又一次回到了人们的思考和讨论当中。在这种环境下,社会学者开始对禁酒运动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发现,禁酒是对社会变迁的复杂反应。布赖恩·哈里森在其著作《饮酒与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中提出,禁酒不是美国清教狂热的特有现象,而是一个国际现象。一些研究19世纪末和20世纪早期美国人生活的学者发现,禁酒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并非清教徒的狂热,禁酒组织在当时有深厚的公众基础,并且饮酒问题已经上升到政治高度,尤其是广大劳工都支持禁酒,妇女对男性统治下的酒文化以及酒馆的污秽强烈反对。约瑟夫·加菲尔德用运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禁酒运动。他认为,进步主义者由于担心大工业滋生的垄断、政治机器的失灵和政治腐败会导致他们的社会地位下降,因此在禁酒问题上,他们放弃了道德规劝的方法,走向严格的法律控制,《第18条宪法修正案》的出台就是对这种社会变迁的极端反应。W. J. 罗拉堡的研究将经济与地理因素联系起来。他认为,西部农民的利益虽然与酒业紧密相关,但由于担心农村地位的下降,反而支持禁酒。泰勒则认为,反禁酒是保守的做法,而禁酒才是进步的。安德鲁·辛克莱的著作《禁酒:放纵的年代》对禁酒的起源、禁酒修正案的通过、执行和被废除的历程进行了全面论述。他研究了禁酒者的心理,认为禁酒是保守和极端的行为,它将“干派”和“湿派”[1] 双方推到了极端的地步。他认为,免除对发酵苹果汁的禁令是农村对城市的胜利,禁酒也可以被看成是美国西部的终结,是拓殖的“粗鲁”美国人向“体面”的城市居民过渡的一个侧面反映,也是戒律森严清教传统与热爱自由的个人主义之间的一次大碰撞。最值得一提的是詹姆斯·H. 蒂伯雷克撰写的《禁酒与进步主义运动(1900-1920)》,该书从政治、经济、宗教、科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进步主义者对于禁酒的动机,此外反对酒馆联盟也是该书的重点考察对象。蒂伯雷克认为,美国的中产阶级出于强烈的愿望,想通过禁酒这个渠道,来保护美国的民主传统,并使其再现活力。如果禁酒能够成功,美国将会进入一个充满友爱的新世界,一个积极进取的、进步的、成果辉煌的时代。然而,美国人追求完美与理想的天真做法必然会导致两个能够预期的结果:美国人要么通过带有专治和强暴性质的禁酒立法达到此目的,要么他们就必须忍受因禁酒而带来的对法律尊严的挑衅,然后再制定相关立法来弥补禁酒立法的不足。但不论是哪一个结果,但都不是进步的,无论禁酒是帮助美国人实现他们的梦想,还是摧毁他们的梦想,结果都一样,那就是美国的前景一片黯淡。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反禁酒运动成为热门,禁酒运动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因为禁酒运动必须包括戒酒、禁酒和反禁酒三个阶段[2]。史学家大卫·凯瓦格的著作《废除全国禁酒》对反禁酒运动进行了专门研究。此书以反禁酒组织―反对禁酒修正案协会为线索,论述了该组织在反禁酒运动中的形成、发展、策略及作用,对《第21条宪法修正案》的通过的全过程也作了详尽的描述,对该组织中的一些杰出领导人的作用也进行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他对前人有关反禁酒运动兴起的原因进行了修正,认为反禁运动的兴起是禁酒主义者、反对禁酒者、整个大的社会背景、禁酒立法本身的缺陷等因素合力的结果,并非是少数居心叵测的企业家和有钱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策划的一场损害社会利益的阴谋。他强调,从在司法角度讲,禁酒是不合理的,禁酒践踏了个人权利和州权。同时,他注重从政治的视角,透视反对禁酒修正案协会(AAPA)以及其它反禁酒组织的政治攻略,并指出,反禁酒运动给美国社会带来四个深远的影响:1)反禁酒运动是对进步主义的否定;2)进一步明确了美国宪法与民主之间的关系;3)反禁酒运动使美国的民主党进行结构重组,并强势兴起;4)反禁酒运动结束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酒精问题的争执,酒类的管制权回到了州和地方。5 约翰·考布勒的《烈酒:禁酒兴衰》是一本时间跨度最长的禁酒专著,它收集了禁酒时期当事人的日记、口述和其他第一手资料,生动地展示了当事人的心理变化和感受,从社会的各个层面反映了人们对禁酒的复杂心态。伊安·特里尔德所著的《清醒起来:战后美国从戒酒到禁酒的历程(1800-1860)》和约翰·A.克劳特的经典之作《禁酒起源》一样,都是研究内战以后禁酒改革最具权威的论著。后者是一部社会史,主要论述了禁酒运动的起源,尤其是内战之后的禁酒兴起。作者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禁酒运动参加者的动机,缺憾是,他忽视了妇女在禁酒运动中的作用,而且重点是东北部地区外,对于西部和南部的禁酒运动关注不够。
80年代美国学者关于禁酒的研究成果颇丰,有分量的专著很多。诺曼·H.克拉克的著作《远离罪恶:美国禁酒运动阐释》是一部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全方位考察禁酒的专著。他认为,工业化、就业机会、社会动荡成为了道德的边疆,它呼唤新的人际关系模式,而人们对于酒精的放纵正好威胁到了这种新的模式,禁酒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核心家庭的价值观,它源于人们对传统家庭的深层忧虑。禁酒运动之所以能获得新的推动力,是因为美国社会摒弃了旧的、更加开放的公共生活方式,开始进入了一个内部机构组织森严、充满活力、更有约束力和理智的社会。同时他认为,美国人之所以能够轻易地废除禁酒立法和修正案,原因不在于反禁酒组织和人士成功的政治策略,而是代表了一个新的社会生活的开端。禁酒运动是一场追求新的社会秩序、新的社会稳定的运动,这场运动的根基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其动力来源自中产阶级对理想的追求、狂热与放纵、政治影响和强制手段。6 鲁斯·鲍丁的《妇女与禁酒:争取权利与自由1873-1900》是第一部关于妇女基督教戒酒联合会的学者专题论文,也是第一个个案研究。他还撰写了WCTU的著名领导人弗朗西斯·威勒德个人传记,是传记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另外还有一部专门有关禁酒的论文集是小杰克·布劳克《酒,改革与社会:社会语境下的酒精问题》。巴巴拉·莱斯里·埃博斯坦在其著作《政治家庭化:19世纪美国妇女、社会福音运动与戒酒》对美国妇女发动的戒酒十字军运动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到了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对于反禁酒运动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研究的面也越来越宽,对反禁酒运动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托马斯·R.佩格莱姆的著作《向酒开战:为了一个干爽的美国 1800-1933》,该书清晰地勾勒了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禁酒运动的发展历程,内容覆盖了殖民地时期、内战、镀金年代、进步主义到大危机时期的禁酒活动,详尽论述了不同时期禁酒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在政治场上的斗争,展示了美国政府在社会道德的冲突面前无能为力的窘境。禁酒主义者寻求政治手段解决酒的问题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他认为,禁酒运动的参加者大多都是中产阶级新教徒,然而城市化和移民冲淡了主张彻底禁酒者的影响。他还指出,禁酒要取得成果就必须借助政治的力量。之前无论是地方性的戒酒活动,还是州一级的禁酒举措,它们之所以都未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民主共和两党在禁酒问题上总是敬而远之;相反,反对酒馆联盟、全国禁酒改革妇女协会将禁酒问题政治化之后,他们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凯瑟琳·基尔伯特·莫多克的《禁酒的家庭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地探讨了美国妇女的饮酒习惯,酒如何从男人独霸的酒馆所走入家庭,使女性可以和男人一样可以大大方方地在公共场所喝酒,从而使酒成为家庭往来和男女社交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指出,饮酒的家庭化使得酒从男性世界逐渐进入到两性世界,饮酒成为女性体现女权和独立的一个重要方式,妇女从男人的手中夺过了酒杯,使酒从酒馆走入寻常百姓家,禁酒妇女阵营开始瓦解,导致禁酒最终失败。她认为,体面的中上层美国妇女既促成了禁酒修正案的出台,也成功地废除了该修正案。她给妇女在禁酒中的作用不免有些言过其实。另一部关于妇女历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是肯尼斯 D 罗斯的《美国妇女和废除禁酒立法》。该书重点分析了妇女反禁酒组织—美国妇女禁酒修正案改革组织发展历程。作者认为,《第21条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妇女在反禁酒活动中采用了禁酒组织的策略,将反禁酒运动纳入政治轨道。该书重新审视了全国妇女的禁运动,把妇女的废禁活动放在了在20年代大的政治背景下考虑,重新发掘了妇女在废止禁酒中的作用,并且恢复了那些在废禁运动中有影响的妇女的地位,提醒人们要重视妇女历史的研究。卢卡斯·艾林的专著《第18和第21条修正案:禁酒法及其废除》从宪法修正案的角度探讨了禁酒和反禁酒运动。该书讨论了宪法第18条修正案关于禁止售酒和消费酒的政治和社会因素,同时探讨了宪法第21条修正案通过的原因。
2007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麦克A. 勒纳撰写的《干渴的曼哈顿:纽约禁酒史》,7该书是近年来比较有分量的一本关于反禁的学术专著。作者以纽约曼哈顿为背景,全面论述了纽约市的1900年以后至1933年之间的禁酒历程。内容涉及禁酒立法出台之前纽约人对禁酒的态度、纽约市的禁酒立法、执法效果、移民对禁酒的态度以及禁酒执法中的种族歧视、20年代的纽约都市文化与饮酒文化、萨宾领导的WONPR的反禁酒策略及妇女阵营的瓦解、纽约黑人对禁酒的反应、民主共和两党在禁酒问题上的立场转变等。勒纳认为:首先,纽约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具有多元文化的国际大都市,移民成分的复杂就决定了纽约禁酒的难度。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俄罗斯人等少数族裔有着悠久的饮酒传统,他们对禁酒的抵制从一开始就存在,而禁酒执法人员把这些少数族群看作是禁酒执法的重点对象,无论从宗教上还是从生活习惯上,新教白人中产阶级执法者从一开始就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外来移民。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禁酒执法就是一个变相的种族歧视行为,是本土基督教中产阶级白人对外来天主教和其他宗教团体的社会底层劳工的歧视。其次,纽约是美国人既爱又恨的一个地方,这里的文化、经济、建筑等方面都引领美国和世界潮流,但这里不是美国白人主流文化的发祥地,外来文化在这里混杂,对传统美国文化构成巨大威胁,本土白人对此感到恐惧和不安。在一定程度上,纽约人对禁酒的抵制被看作是天主教移民对美国新教传统价值观的抵制。纽约代表着外来文化、天主教、酗酒、和犯罪,是整个美国人的敌人。再者,纽约州州长民主党人奥尔·施密斯第一个提出了反对禁酒的观点,从而使禁酒问题上升为政党的政治问题,民主和共和两党不得不在禁酒问题上做出艰难的选择,全国禁酒改革妇女组织的领导人萨宾又以纽约平台,积极组织中上层白人妇女反对禁酒,妇女禁酒阵营开始瓦解,禁酒问题被政治化。因此史密斯、萨宾成为了民主共和两党和“干派”的共同敌人。他的结论是,纽约引领了美国的禁酒和反禁酒运动,禁酒执法中的种族歧视、政党在禁酒上的态度变化、禁酒妇女阵营的瓦解、经济大萧条等因素是导致禁酒修正案最终被废止主要原因。在研究禁酒问题上,勒纳开拓了新的领域,将禁酒问题与种族歧视联系在一起,虽然之前有人提到过这个话题,但都是一笔带过,而他进行了深入分析,很有说服力。实际上,禁酒对美国城市的影响远远大于农村,禁酒源于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后来蔓延到了中西部,最后深入南部和远西部,禁酒对纽约、芝加哥、辛辛那提等东部和中西部大城市的影响尤为严重。因此作者选择纽约为突破点,通过纽约的禁酒实践,折射全国在禁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实际意义。此外,作者对政治人物,如史密斯和罗斯福,给予了更多地关注,尤其对罗斯福在禁酒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和骑墙做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由此看出,美国政党在禁酒问题上的担忧和恐慌。勒纳的《干渴的曼哈顿》受到了史学家和普通读者的一致好评。
在此期间还有一些关于禁酒的论文,它们从各个方面对反禁酒运动进行了论述,使得人们对禁酒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戴维·巴克汉的《美国禁酒:美国人意志力的胜利》一文主要讨论1920到1933年禁酒法实行期间的历史,重点探讨了美国为何没能实现禁酒目标,以及宪法第18案被废除的原因。文章的主题是尽管禁酒有一些积极效果,然而其缺点最终使美国人相信,不禁酒的美国要比禁酒的美国更好一些,而且最终使人们能够快速行动以废除它。罗宾·瑞姆的《美国电影业和饮酒业——透视文化变革的媒介》利用当时的社会研究、评论和电影素材说明自1924年到1934年是反禁酒关键的十年里。电影事业在美国酒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电影中宣扬妇女和青年饮酒文化,这对禁酒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此文因而又开辟了一个研究反禁酒运动的新领域。2000年的社论《禁酒促使了1929年的股市崩溃―废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经济角度研究禁酒。文章认为,正是由于禁酒才促成了美国的股市的崩溃和经济危机的到来,而废除禁酒令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宪法第21条修正案通过后,减少了禁酒执行带来的开支,从而更有利于经济危机后经济的恢复。当然,作者对于禁酒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过于夸大了,但是他促使我们从经济的角度去认识反禁酒运动,去寻找反禁酒运动获得胜利的依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李小雄的《酒馆—十七世纪马里兰社会的中心》深入地阐述了酒馆在马里兰早期殖民地社会中的作用。马里兰是最老的英属北美殖民地之一。从1634年的创立到17世纪末,早期移民经历了一个从欧洲旧世界向北美新世界的转变、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从一个复杂、成熟的社会来到一个陌生而简单的社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问题,旧有的社会结构,组织形式,生活方式,以及其他方面都不得不加以改变,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酒店起到了特殊作用。早期马里兰的社会、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移民模式使得酒馆成为当时无法取代的社会中心。酒馆的特点和作用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状况。
四、美国禁酒运动研究的特点
美国的禁酒运动研究非常成熟且已成体系,研究深入而广泛。具体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美国学者关于禁酒运动的研究自60年代开始升温,到上世纪末至今越来越热。原因主要与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变化有关。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越南战争和冷战的影响,美国的年轻人对国家、政府、学校、父母等所有社会权威失去信心,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毒品开始在美国青少年人群中间泛滥,政府开始加强了对毒品、药品的监管力度,并成立了专门机构进行研究和对策。本世纪以来,美国的枪支犯罪、国内外毒品走私集团的猖獗、同性恋合法化、新一轮的新禁酒呼声、酒后交通肇事等再掀波澜。同时,美国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案件时有曝光,美国联邦政府如何监管和维护公众利益,妥善处理执法犯罪、官员腐败、枪支、毒品走私、同性恋等问题,又不侵犯个人自由与权利引起社会的思考。这些问题与当年美国政府面临的酒问题非常相似,这给禁酒运动的研究者提供了动力。其次,禁酒运动研究由过去的传统领域走向多元,研究更加深入和细化,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且各个时期的重点有所不同。20世纪70年代以前,学者们更多地是讨论禁酒运动是不是一场改革运动,以及这场运动是保守的还是进步的,研究的重点是禁酒运动本身、禁酒与宗教、工业化与社会问题、禁酒组织、禁酒领导人、中上层阶级、社会秩序、女权、城市酒馆、地方禁酒实践、政党与禁酒等主题。八九十年代以后,学者们的研究涉及禁酒与性别、年龄、地区、社会底层人群的关系,以及禁酒对司法体系、公共选举、有组织犯罪、地方政府、大众消费文化、社会心理等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20世纪以来,研究者的视野扩展到了禁酒与同性恋、吸毒、印第安人、家庭、三K党、底层劳工、移民和少数族裔的关系,有的还研究殖民地时期的客栈、南方的吉姆克劳制度、地方禁酒立法等细微层面。另外,学者们对禁酒究竟是不是一场进步的运动更加不统一,不过,这已经不是问题的重点,他们只是依据自己的具体研究,提出更加大胆的结论,思路更加宽广,给禁酒运动的研究增加了深度和带来更多的启发。最后, 研究大多采用了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相结合的办法,研究方法多样化,比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理论也运用到了禁酒研究之中,尤其是社会学理论。
五、结论
每个社在会转型时期自然会产生那个时期特定的社会问题。美国的禁酒运动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阶层适应社会巨变的一次心理调适,更是美国各阶层利益冲突的一次剧烈反映。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善了民众整体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诱发了现代美国都市文化,城市酒馆繁荣,酒馆文化滋生了社会丑恶。中国的城市浴池成为现代人休闲娱乐、放松紧张情绪的好去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汽车业的繁荣让酒驾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社会问题之一。因此,研究上世纪的美国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无疑将给中国政府规范公民的道德提供借鉴,更对于我国建设和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参考书目:
【1】主要文章有: 罗罗: 美国之禁酒运动,《东方杂志》,第15卷第10号,1918年10月15日;罗罗: 美国禁酒立法之经 过,《东方杂志》,第17卷第2号,1920年1月25日; 康符: 美国禁酒问题,《东方杂志》,第20卷第13号,1923年7月10日; 幼雄: 美国禁酒法的扩张和厉行,《东方杂志》,第20卷第13号, 1923年7月10日;幼雄: 美国禁酒的失败,《东方杂志》,第23卷第8号.
【2】刘丽华、雷雯,运动文化与美国有组织劳工的反酒馆运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11期.
【3】喻维莉, 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自由主义与反禁酒运动[J],《桂海论丛》, 2004年11月.
【4】H. L. Menken, "Puritanism as a Literary Forces" [A]. A Book of Prefaces [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17.
【5】David E. Kyvig, Repealing National Prohibition[M], Ohio: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 2000.
【6】Norman H. Clark, Delivering Us from Evil: An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Prohibition[M], New York: Norton & Company.
【7】Michael A. Lerner, Dry Manhattan: Prohibition in New York City[M],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作者简介:
郭九林:汉族,1968年生,祖籍甘肃。大连民族学院外语学院 史学博士,副教授,英语系主任。研究方向:美国社会经济史;美国城市史;中美文化对比。
联系方式:jiulinguo@hotmail.com; 18940963190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联系信箱:ahrachina@163.com